梅花鹿(学名:Cervusnippon)属于鹿科鹿属。其头体长为105-170厘米,肩高64-110厘米,尾长80-180厘米,颅全长260-290厘米,体重40-150公斤。雄性具有角,雌性则无角,雄鹿的角通常分为3-4叉。梅花鹿耳大而直立,四肢纤细,躯干匀称,尾巴较短。皮毛呈红色,沿脊背两侧有多行不规则的白色斑点,下颌为白色,鼻面和颊部为沙黄色,尾巴的背面为深棕色,尾巴的下方和鼠蹊部为白色,腹部毛发为淡棕色。夏季的毛发较薄且无绒毛,冬季毛发变得浓密,呈现出核桃褐色,白色斑点则相对不太明显。
梅花鹿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,延伸至西伯利亚东部、日本、琉球群岛、朝鲜半岛,并曾分布于越南北部,还被引进到欧洲、美国和新西兰。其主要栖息地包括混交林、山地草原和森林边缘。其食性极为广泛,食用的植物种类多达145种。在冬季和早春,主要食用各种枯草以及林木灌丛的幼枝嫩芽,夏季则以青草、树叶和灌木的嫩枝幼芽为食,秋季则以草本植物及灌丛中的多淀粉果实为主。梅花鹿喜群居,冬季的群体常达到20-30只以上。其交配期在9-10月,妊娠期7-8个月,翌年4-5月产仔,每胎通常产1仔,偶尔产2仔。成体的寿命可达25年。
梅花鹿形态特征
梅花鹿的头体长为105-170厘米,肩高64-110厘米,尾长80-180厘米,颅全长260-290厘米,体重40-150公斤。其头部短而略圆,呈楔形,颜面部较长,鼻端裸露,眼大而圆,眶下腺呈裂缝状,泪窝明显。耳朵大而直立,四肢纤细,躯干匀称,尾巴短。皮毛为红色,沿脊背两侧有不规则的白色斑点,下颌为白色,鼻面及颊部为沙黄色,尾背部为深棕色,尾下及鼠蹊部为白色,腹部毛发为淡棕色。夏季皮毛较薄且无绒毛,冬季皮毛变得浓密,呈核桃褐色,白色斑点相对不明显。
雄性长有鹿角,雌性则没有。雄鹿的角通常分为3-4叉,眉杈和主干呈钝角,在基部附近向前伸出,次杈和眉杈距离较大,位置较高,常被误以为没有次杈,主干在其末端再分为两个小枝。主干一般向两侧弯曲,略呈半弧形,眉叉向前上方横抱,角尖稍向内弯曲,非常锐利。鹿角的长度范围从28-45厘米到超过80厘米,具体取决于亚种。
梅花鹿是少数在成熟后仍保持斑点的鹿种之一,其斑点图案因地区而异。大陆亚种的斑点更大、更明显,而台湾和日本亚种的斑点则近乎不可见。许多引进种群来自日本,因此也缺乏显著的斑点。
梅花鹿每年发生两次换毛。在北温带气候中,从9月开始,冬季皮毛的换毛需要2-4周的时间,而夏季皮毛的换毛大约需要3个月,从3月开始。老年鹿最先进行换毛。
梅花鹿栖息环境
梅花鹿主要栖息在混交林、山地草原和森林边缘附近,常在开阔的草地上觅食。它们还能够适应多种其他栖息地,例如淡水沼泽(如马里兰州)和草原(如新西兰)。除了对环境的高度适应性外,梅花鹿生活在从海平面到1800米的各种海拔高度。种群会根据降雪及其随后的融化、繁殖期等因素进行季节性海拔迁徙,最高可达700米。梅花鹿在夏季的活动范围通常比冬季更高且更大。
梅花鹿主要价值
生态价值
梅花鹿作为大型捕食者的重要猎物,为食物链的顶端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。梅花鹿的选择性地啃食树木、灌木和草本植物,有助于植被的更新和再生,保持了生态系统的活力和多样性。
科研价值
中国的梅花鹿种质资源丰富,几乎全国各地都有分布。中国也是具有悠久养鹿历史的国家。家养梅花鹿具有适应性强、抗粗饲料性强、繁殖率高及产品优质等优点。这些种质资源对鹿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。
文化价值
梅花鹿是古代祥瑞吉祥物之一,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好的象征和寓意。梅花鹿不仅是一种自然界中的动物,更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丰富多彩的象征物,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心灵世界,体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想象力和深远的文化底蕴。
鹿与艺术有着不解之缘,历代壁画、绘画、雕塑中都有鹿的元素。例如,传统的寿星画像上会有蝙蝠、梅花鹿和寿桃的元素,分别象征着“福、禄、寿”;汉代的骑士射鹿图,佛座上的卧鹿浮雕等。现代的街心广场和医院小区也常以鹿作为装饰图案,姿态多样,生活气息浓厚,创造了美丽的形象,给人以美的享受。